找回密码

恩平论坛

搜索
查看: 670|回复: 0

恩平市博物馆又开课了,这次介绍的是……

[复制链接]
TA来自- 广东省江门市 电信
发表于 2024-10-3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城事猎人 于 2024-10-30 11:46 编辑

1.jpg

10月27日,恩平市博物馆举办了“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历史课本中的文物故事”讲座第三讲,博物馆宣教老师梁柳婵通过视频、图片,为30名初中同学讲解了《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两件青铜器和一件玉器,青铜器分别是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夏朝文物乳钉纹铜爵和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的西周文物利簋;玉器是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夏朝文物绿松石龙形器,让同学们在更为具象的历史“现场”之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悠远与厚重。

2.jpg
历史课本中的文物:乳钉纹铜爵和绿松石龙形器

3.jpg
历史课本中的文物:利簋


乳钉纹铜爵

乳钉纹铜爵于1975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因其腹部凸线列5颗乳钉纹,寓意感怀生命起源,所以取名乳钉纹铜爵,长流尖尾,清逸舒展,整体造型纤秀而简洁,恰如凌空飞翔的鸟,反映出远古先民独特而深切的美感。由于乳钉纹铜爵具有历史与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华第一爵”。它是最早使用“复合范”技术铸造的,它的器身上有一条凸起的棱,就是“范”与“范”之间接缝痕迹,称为“范线”,证明中国在夏朝就掌握了领先世界的青铜铸造技术。乳钉纹铜爵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二里头先民首先将“复合范”技术运用在礼器的冶铸中,体现了夏先民对礼制祭祀的重视,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实物见证。


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2002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座高等贵族墓中,整体器物超过70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身中段有一饰有凸弦纹的铜铃,巨头蜷尾,龙身曲伏,巨大的龙头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鼻端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龙身由多个菱形单元拼接构成长条形身体,各单元间拼接紧密形制规整,龙脊中线处两侧的饰片进行了倒角处理,每一片饰片经过精细打磨,大小2-9毫米不等,厚度仅1毫米左右,像鳞片一样连续分布于全身。二里头遗址的龙文化继承了中原龙山时代的龙文化,并有了新的发展,又对之后的商文化给予了重要的影响,因而夏代龙文化在中国龙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源头之一。专家推测,绿松石龙形器是作为权杖的龙牌,其与商周时期的龙(旂)旗应是同源。《诗经》中记载,“龙旂(旗)阳阳、和铃央央”的场景与二里头遗址的三号墓中龙牌与铜铃共存的现象十分地贴近。也有专家推测,绿松石龙形器很可能是被后世称作为“瑞圭”的一类礼器。龙图腾崇拜是伴随着中华文明形成而产生的民族情怀,是维护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利簋

西周王朝经常举行各类赏赐活动,当年作为西周官员的利,也得到了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很是高兴。他用这稀有的青铜,铸成了这件"簋(gui)",故名为"利簋"。      

利的官职在当时叫"有司",也就是个部门主管,这件簋样貌也称不上惊艳,却被认为是镇国青铜器。它珍贵的秘密藏在哪了呢?      

长久以来咱们中国的学者一直对史书上的记载有所怀疑,其中最经典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史记》中对牧野之战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道,当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殷商王朝居然组织起了七十万人的作战队伍。且不论以三千多年前的人口和调度能力,七十万人作战是否太过夸张,就连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都有至少四十多种结论。      

"辉煌伟大的周王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我们之前竟然都没能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这实在是太让人遗憾了,好在青铜利簋出土了。"      

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谷物类主食。西周等级森严,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飨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成为礼制的象征,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      

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依次类推,不能越级使用。自此后的三千多年,"礼乐"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华民族的"礼仪之邦"也由此而来。所以作为西周贵族的常备礼器,簋本身并不十分罕见,利簋的珍贵恰是因为底部的三十余字铭文,揭晓了武王征商的时间。      

铭文开头是这样写的: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鼎。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武王伐纣战役发生在某一年的"甲子"日的早晨,当天"岁"星,也就是木星正当中天。      

首先,专家采取了碳十四测年法,将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碳样进行检验,框定出武王伐纣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也就是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记载的天象记录,精确计算出武王伐纣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这一历史学的著名悬案终于告破,利簋居功至伟,可以说它刻下了商周的界碑。      

其实,对于一个并不从事学术研究的普通人来说,欣喜的不仅是了解到商周更迭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断的文字所赐。通过一件文物,三十几个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们交流。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状被现代人用的碗沿袭下来,自然作为石器盛放谷物,被我们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7.jpg 6.jpg 4.jpg
讲座现场










来源:江门日报恩平记者站、恩平市博物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论坛精品话题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联系客服

QQ| 手机触控版|Archiver| 恩平生活网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7 02:56 , Processed in 0.05864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Copyright © 2005-2020 恩平市易聘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粤ICP备19026780号-4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